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品读“华夏之华”
展览中的玉立人。本报记者陈钟昊摄
三千年历史看陕西、五千年历史看山西。进入“华夏之华——山西古代文明精粹”特展的大门,聚光灯投射在件件文物上,遥远的时间距离化为数尺俯身端详。文明的厚重、艺术的绚美、古人的趣味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起扑面而来。
一展汇万年
一展万年尽收眼底。据介绍,特展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。展览以“文德幽明、瑞节信玉、道生器成、万流归一、汉唐奇迹、画妙通神”六个单元,展出山西省11家文博单位共计300余件古代文物,其中一级文物达半数以上,时间从旧石器晚期至明代,跨越一万年。
展览主题定为“华夏之华”,其中第二个“华”字寓意深刻。其一,华,花也,美好,亦可借喻西阴文化之“花”。其二,华,精华,华夏文明的精华。其三,《书·舜典》记:“曰若稽古帝舜,曰重华,协于帝”,孔传:“华,谓文德。言其光文重合于尧,俱圣明。”华就是文德。
纵观历史,华夏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,始终一脉相承。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,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,遗存的古代文物,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,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,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。
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、展览执行总策划杜鹏飞表示,通过历史相关文物,以实物的证据,呈现辉煌的山西古代文明,不仅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“华夏文明看山西”,更是激励着人们牢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。
在展出文物中,我们能够看到东西南北各地文化的交融,艺术的呈现也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价值,体现着民族大融合的深远影响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李强在观展后感慨:三晋大地不仅是汉文明发祥地,亦是多个少数民族勃兴之地。可以说,一部山西史,半部中华史。
文物是时代的产物,其背后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也是时代的凝缩。“文物的造型、装饰、材质、工艺等细节,都离不开时代的印记,也反映着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文明的智慧。”杜鹏飞说,将历史知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,用古代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是此次展览的初心之一。
从前的车马
在展览现场,不少观展者有备而来,对照海报图寻找“明星展品”。志愿者的现场介绍:“这可能是保存最好4000年的绘画”“这件展品后来就很少见了”……也吸引着大家驻足品鉴。
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。上古“三皇五帝”传说中,有“尧都平阳”“舜都蒲坂”“禹都安邑”之说,大致对应的地点,均位于晋西南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,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联,此地出土的文物历经风雨有数不清的传奇故事。
山西史前文化遗存丰厚,显示出极其浓厚的历史积淀,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。在“文德幽明”展区,一只陶鼓“侧卧”着身子优雅地“躺”在展台上,鼓身恰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,纹饰均匀流畅,处处体现着匠人的敬畏之心。“古代礼乐不分家,此文物器型之大体现着权力与等级,也侧面印证中华文明的礼乐制度在陶寺文明时期已有雏形。”杜鹏飞说。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玉,石之美者。”玉器在中国的起源距今约8000年,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。在“瑞节信玉”展区,西周的人首神兽纹玉戈格外精美,纹样中线条与玉石自成一体,炯炯的眼眸与锋利的兽爪格外具有神性,这样的纹饰或许也承载着古人的自然观。山西少有本地玉石,但却有发达的玉文化。策展人谈晟广介绍,晋西南等地区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玉器,数量大、品种多、材质佳、制作工艺水平高,并显示出周边文化因素不断在此汇聚的迹象。
在“画妙通神”展区,这里的“画卷”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幅颇具亲近感的生活图景。《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出土牛车出行图》中,这些先祖们“时髦”地扎起两撮“V型”发髻;《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壁画鞍马游骑图》中,一匹马受了惊吓,在紧急“刹车”的时候还一不小心喷出了一坨坨圆圆的粪球……这些绘画生动地展现了千年前趣味生活。此外,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,完美再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,为我们重新书写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。
除了丰富的历史知识,参观者更能体会到独特的东方之美。这种美,美在外:型、样、纹、色,无处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的思考与表达;这种美,美在内:多元文化的交融,凸显了变化之美,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印记又蕴藏着传承之美。
文脉映乾坤
在展览现场多次听到专家介绍,我们要“对比着看文物,合起来看文物”,让时代与文物真正对话起来。
“打开时空看文物,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元、开放、交流、互鉴的无限价值,历史证明我们不能靠内卷而飞升,文明需要交融来得以绽放。”杜鹏飞说,中华文化有我们的独特基因,多元文化好似被“消化吸收”的养分,我们吐故纳新,保持文化的勃勃生机。
与历史对话也是与自我对话,在观展的留言簿上,有观众写着:“秦晋之好,真的是可以看见文化的交流和衍进。”“参观了展览,每一件展品都浸润着文明的烙印,讴歌着我华夏文化的灿烂辉煌。”……
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苑梓楹是此次展览的讲解志愿者。“目之所及皆是我们祖先制作出的艺术精品,文物背后古老的故事感动着我。”苑梓楹说,每件文物上的纹样镌刻着每个历史朝代的审美,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我们中国丰厚的文化自信。
在不久前审议通过的《关于让文物活起来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》中,明确指出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,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审美价值、科技价值、时代价值。
杜鹏飞表示,《实施意见》的出台,让其他国家的观众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中国的文化和文明,这也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。
一场展览,捧起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记忆。展厅难以装下完整的万年变迁,但沉浸在此的人们或许能放飞自己的心绪,静静地感受文化的魅力,静静地品味历史的华美。(记者 盖博铭)
相关阅读
精彩推荐
- 山东聊城高新区许营镇:聚焦短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
- 商务部:11月份猪肉批发均价环比上涨26.7% 同比下降40%
- 国际滑联公布北京冬奥会速滑项目席位 中国队获得22席
- 商务部:11月份猪肉批发均价环比上涨26.7% 同比下降40%
- 天山脚下,盛放民族团结之花
- 聚焦中国茶·2021产业高峰论坛 共话茶公共品牌发展之路
- 外交部:美方应改掉好为人师、充当国际警察的坏毛病
- 生态环境部: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 累计成交额58.02亿元
- 迄今最大“游牧”行星群现身
- 湍急江流中,一位教师的“最后一课”
- 专家解读最高检制发检察建议:将成为检察监督新常态
- 长春至长白山2小时18分钟可达 沈佳高铁白敦段今日开通运营
- 中国的扫雷援助: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
- 利用“精残”患者做低俗直播 法律绝不允许
- 名校生“流浪”:别拿“读书无用论”以偏概全
- 冰雪之花开遍大江南北(微观)
- 《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》多维展现城市健康生态
- 擦亮平安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鼓楼区获评“2017—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”
- 2022考研有哪些新趋势?部分考生不再一味追求名校
- 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华北黄淮及南方大部有雨雪
- 中老铁路货运稳步增长
-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安全举办
- 串起贵州美丽风光
- 四川稻城打造天文科技旅游目的地
- 中国旅游走进日常生活
- 皖南高山觅古村
- 短视频成为乡村信息传播“新窗口”
- 本年度国产电影最震撼动人的最后一跃
- 四川稻城打造天文科技旅游目的地
- 祖国始终是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